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邦加洛爾 .com

撰文/童貴珊(經典雜誌撰述)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攝影)時間:下午兩點,地點:美國紐約。卡洛琳開完會議,想起最近用信用卡刷了多筆款項,應該要查詢一下戶口餘額,順便了解一下最近修訂的幾項客戶權益。於是,她順勢拿起電話,播打美國發卡銀行列出的客服專線號碼。卡洛琳始料未及的是,她打的那無國碼客服專線,越過了千山萬水,在印度的某個角落悄然響起。時間:晚上十二點三十分,地點:邦加羅爾(Bangalore)。接電話的是客服中心的艾麗絲。她調整了一下頭戴式麥克風,一邊以標準美語與卡洛琳應答,一邊熟練地把雙手放置電腦鍵盤上,準備隨時按著客戶的需求提供各項服務與技術援助。掛上電話前,卡洛琳問道:「該怎麼到紐約市的發卡銀行?」遠在萬里以外的艾麗絲按了幾下鍵盤,先探出卡洛琳當下的位置,然後,即刻找出離她最近的發卡銀行地址,並提供卡洛琳最便捷的交通路線。零距離、無障礙、高效率、準確無誤。世界呼叫,印度回答身為安弗斯客服中心(Emphasis Call Center)的語言訓練導師大衛,生動風趣地為我模擬演繹這段與客戶對話的情境,還說:「你可以想像嗎?當英國的火車乘客要詢問當地火車時刻、行駛路線和細節時,回答的居然是遠在邦加羅爾的印度人!」他昂然的興致讓人一改「接電話很無聊」的刻板印象。二十六歲的道地印度青年大衛,因為工作的需要而取了個十足洋化的名字,再加上一口流利不帶絲毫印度腔調的英語,使我在與他數次通話的過程中,誤以為他是從國外聘請來的導師。大學畢業後即投身在全印度數一數二的客服中心機構,大衛不僅身經百戰,而且對自己的工作和未來信心滿滿。但這被視為印度新興產業的客服中心,在英美兩地卻引起規模不小的抗議聲浪。當英國的電訊企業紛紛準備把客服中心轉移陣地到邦加羅爾時,英國工會聯盟(CWU)於今年初揚言不惜發動大規模罷工,並把這項措施形容為英國人的「災難」。儘管如此,客服中心業務正以每年倍數的高成長率在邦加羅爾躍升,直衝雲端的態勢讓人刮目相看。「為了維持競爭力,工資低廉、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是他們選擇印度的因素。」大衛直探核心地道出印度客服中心的優勢。為了配合英美客戶的時間,客服中心採二十四小時輪班制。印度員工肯吃苦,其低廉的工資大約為倫敦、紐約或香港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殖民產物:英語優勢雖然受過教育的印度人普遍可以說寫英文,但外人要完全聽懂「千纏萬繞」的印式英語,卻得費一番功夫。「如何把捲舌翹音的印度腔修正成標準的英語,是一項頗富挑戰性而且有趣的過程。」大衛和幾位導師用盡巧思準備教材,其中最能引起學習樂趣的,莫過於播放美國通俗連續劇和新聞節目,讓學員模仿練習。除了低工資與肯賣命的特質以外,無疑地,英語的優勢是這個產業在印度崛起的另一個重要關鍵。從一六○○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開始,印度即在歐洲列強的覬覦之下,歷經無數次的零星起義和戰亂。以一七五七年為起點,印度各省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自一八五八年正式被英國統治至一九四七年八月爭取獨立,這段悠悠的殖民歷史免不了留下血淚斑斑的痕跡,但卻也為印度建立了健全的司法與會計制度。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印度人都會同意,以前恨透的英語,現在卻成了他們賺取外匯的幫手,這是他們從英國殖民那裏直接受惠的「禮物」。身為卡納塔克省(Karnataka)的首府邦加羅爾,從高官將領到三輪機車車夫,都能以英文溝通。除了語言外,從邦加羅爾的大小街道和市鎮的命名,以及住宅客廳中的火爐設施等,都能感受到獨特的英國風味和瞥見殖民駐足過的歷史軌跡。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印度期間更因為邦加羅爾的宜人氣候而曾遷移到此定居。占地三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的邦加羅爾,由於位居海拔九百二十公尺的德干高原上,得天獨厚地享有常年如春的氣候,再加上路旁隨處可見的濃蔭老樹,使得這個城市在十年前就被冠上「花園城市」的美譽。縱使路面建設不盡完善,儘管從鄉鎮移民而來的爆增人口讓邦加羅爾的肩膀不得不承載起六百萬人口的重量,但它仍在今年初全印度十大城市的網路票選中,憑藉其教育、工作機會與生活環境等指標而傲視群城,高居榜首。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10萬賺兩億

聽聽就好..記住自己原則..資金控管最重要..建議往套利方向去走會更好...以過來人身份忠肯告訴你..先去買本張松允的書看看...書名10萬賺兩億高職學歷卻成身價十億期貨天王
張松允一天賠三億面不改色文●胡采蘋攝影●翁挺耀 「30歲時,我就在股市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億!」 12月14日,台北股市上下震盪達300多點,坐在元富證券某營業大廳的業務協理張松允馬不停蹄地應付著聲聲情急的委託,在交投熱絡的氛圍中,張松允悄然地破了自己的紀錄,身為營業員的他,那天在台股的接單量高達4億元。為什麼祇跟自己做比較?理由很簡單,因為很少人敢跟他比。一般說來,證券營業員一天的接單量能破億,即可羨煞同行,被列為「超」字輩了,而今年12月以來,張松允每日的接單量卻很少不破億,僅僅半個月的時間,累積的接單量已超過25億元。在軍旅中啟蒙了股市生涯而張松允令人折服的並不在證券,而是期貨。因為他是業界第一,今年以來光他一個人的接單量就高達十幾萬口,是該公司第二名的10倍多,足足占了全台灣期貨市場1%的量,「很多期貨商全公司的量還比我一個人的少。」張松允平淡地描述著自己的成就。是的,他就是業界眾所周知的「超級營業員」。於是,本報記者決定造訪這個被許多營業員神格化的人物,看看他到底有什麼三頭六臂。張松允原本坐陣的松山分公司,在納莉的肆虐下被迫搬到了復興南路,經其他營業員的指引,在臨時租賃的簡陋營業廳裡,我們發現的張松允,卻平凡得可以。那時,他正一面吃著便當,一面清算著當天創紀錄的每一筆交易。其實,這個訪問得來不易,因為幾乎所有的top-sales怕自身的安全都不願曝光,對於媒體的採訪一概低調,但張松允一句,「生死有命,該來的躲也躲不掉!」深刻道出了他的隨性。甚至,面對記者的專訪,他還顯得有些靦腆,略嫌緊張地娓娓道來他與股市的不解之緣。「我的朋友說,我生下來就注定要作股票的,想想也是。」56年次的張松允回憶起十多年前正在當兵的他,當許多度日如年的弟兄談的是休假時和馬子如何如何風花雪月,他卻深深地被當時甫放寬的台灣證券業,媒體報導著一樁樁成功的案例,以及驚人的成交數字給吸引。於是,和幾個志同道合的部隊同志,在軍旅中啟蒙了他的股市生涯。1987年在台北當兵的他,每每到了休假日,去的不是泡沫茶坊或是KTV,吸引他的反倒是一間間如雨後春筍般佇立街頭的號子。員林高工畢業的張松允,學的並不是金融證券,憑藉著一股熱誠,他穿梭在營業大廳拿著分析報告仔細讀,聽著其他股友談論著自以為是的「內線」,就這樣買下了生平的第一檔股票。在當營業員前已撈到3000萬牛刀小試的他,以60元的價格買下了當時的電器龍頭股大同,沒幾天卻跌到了50多元,著實嚇懷了資金有限的張松允,於是迅速改弦易轍,買下了台塑,雖然沒賺沒賠,卻啟發了他的投資心得。「我開始到坊間買一些波浪、黃金切割等技術分析的書來研究,學著開始畫技術線型,於是生平的第3支股票東企就開始賺錢,從此很少再賠!」張松允說,其實讓他在市場嶄露頭角的幸運股票首指光寶,「退伍前夕在分析師的推薦下把所有積蓄壓在20多元的光寶,融資買了10幾張,一直到退伍都沒去理它。」退伍後的張松允,其實也當過1個月的送貨員,在烈日當空下揮汗如雨掙著微薄的薪水,直到某天他回頭去檢查他的證券帳戶,「當時我著實嚇了一跳,才1個月的時間,光寶就漲了一倍,比我送貨一年的薪水還多。」張松允一面計算著股市的投資報酬率,一面思索著扛著股票和扛著貨物的不平均定律,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工作。想當然爾,張松允勢必與家人革命了一番,再怎麼說,老一輩的觀念裡,股票形同賭博難登大雅之堂,「當時我上午窩在號子裡,下午就待在房裡研究股票不敢出門,因為很怕別人問東問西!」於是乎,張松允就這麼「不務正業」地度過幾年,在85年考上元富的營業員前,唯一的老闆就是股票。不過,這幾年的光景,張松允並不虛度,畢竟他完成了人生的大事,結婚與生子,而在他安安分分地坐下來當營業員前,已狠狠地在股票市場中撈到了3000萬元。營業員生涯一開始就很「超級」問張松允當營業員的因緣際會,說來有點詼諧,「我在號子裡愈作愈大、愈作愈順,多到營業員常常應接不暇無法順利處理我的單子,造成我的損失。於是我想,乾脆自己來做營業員,自己操盤!」張松允親自下海主持大局,立即吸引了不少的股友,於是在自有資金做後盾,一路看著他「成長」的股友為基本成員下,張松允的營業員生涯,一開始就很「超級」。營造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從此以後,張松允在股市可說是呼風喚雨平步青雲,「我其實滿幸運的,我買的股票幾乎都很賺,連大盤走空頭時都賺。」張松允以一個相當平常的心態,細數著眾多令人咋舌的賺錢經驗中的一個,「作股票以來就屬前一陣子在威盛賺到最多,我200多元進場,一直續抱,結果幸運的賣在最高點600多點,而且數量高到幾百張,獲利很難計算。」
看著張松允毫無起伏地說著他的經驗,實在令正在採訪的我們有點氣結;於是話峰一轉,問他何時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進來元富的第二年,也就是我30歲的時候!不過不是100萬,是1億!」張松允的表情仍舊稀鬆平常。在嫉妒與艷羨下,我們要他說出自己最失敗的投資經驗,祇見張松允想了很久緩緩道出,「79年時,由於太相信市場主力的傳言,在號子裡道聽塗說買了泰豐,10天內從200多元的價位馬上跌到100元。」聽到股市常勝軍也有陰溝裡翻船的時候,趕快追問下去,「當時我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每天8點30分就急急以跌停價下單掛出,無奈當時每天僅成交10多張,我祇能看著自己持有的股票,活生生地被鎖死在內,重量迅速減輕。」每個月佣金就有三、四十萬經歷這次慘痛的經驗後,張松允說再也不相信市場放出的消息了,而讓他致勝的利器就是對股市的靈感與敏銳度,「我好像對股票就特別敏感,往往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於是,在相信自己的判斷下,張松允在5年多的營業員生涯中讓自己賺了錢,也讓他的基本班底嚐盡了甜頭,「超級營業員」的封號因而毋庸置疑地烙印在他的身上,「我一個月的薪水約四、五萬元,但光佣金卻有三、四十萬元,自己從股票賺的,更不用說。」張松允坦承,致富後他曾一度氣焰高張,甚至穿金戴銀俗不可耐,但在股海浮沉中卻也看盡了人生百態,讓他的人生哲學徹底改觀。「人性最醜惡的一面,股市都有!」張松允說著他曾看過最誇張的例子,「有一對恩愛的夫婦,來到號子,卻為了要買哪一檔股票爭得面紅耳赤,甚至當場在營業廳裡大打出手,最後離婚了!」現在的張松允,強調的是一種樸實無華的生活,所賺的錢大多回饋給家人和兄弟姐妹,祇不過,這個「股神」暫且還不想收手,他認為在營業廳裡替自己和親朋好友操盤是最如魚得水的事,對外界的高薪禮聘一概拒絕,畢竟在他的眼裡,他和股市的緣還沒完沒了呢!20萬現金累積至8億的的操盤心法!
1.不看消息.只做最強勢股.先買進再瞭解基本面都還來的及.
~因為消息早已反應在股價上.2.先少量試單,做對加碼.跌破加碼點.全數出清.
~轉捩點易虧損,少量可試盤感;且不會受傷.
~一旦看對,加碼後就沒有輸的可能.確保大賺小賠.~跌破表示看錯,沒有流戀必要.3.持股盤中可超過5成,絕不超過5成留倉.~天有不測風雲.絕不能有萬一.4.只做趨勢單,沒有忽多忽空.~忽多忽空,容易被洗出場,漲上去又捨不得追.錯失行情.5.多:低買高賣,"先買後賣"6.空:高空低補,"先空再補"7.有波段單及短線單兩個戶頭.短線單通常是輸錢試盤感.8.利多不漲先砍,利空不跌先買.9.找指標股做大盤,用大盤做期貨.~指標股是可以帶動人氣.對一般人而言,一天輸掉三億元,是很可怕的數字,但對每天輸贏在一千萬元的期貨天王張松允而言,輸三億元,再賺回來就是了……期貨界傳奇人物張松允,最近發生了很多人生大事。已經有五個小孩的他,心急的想要迎接自己即將出世的第六個小孩、第二個女兒,「女兒好難等喔。」他說;他也將在六月三日從元京期貨經理公司轉任富邦期貨顧問,並接手富邦期貨經理公司的籌備工作。就在兩個月前,他還經歷了「一天狂賠三億元」的人生悲喜劇。 張松允一直是期貨市場上的傳奇人物,來自彰化鄉下的他,只有高職學歷,在二十一歲時,憑著借來的二十萬元開始買股票,今年三十七歲的他,十六年來從股票、期貨到選擇權,從金融市場上累積的個人資產,已經達到十億元。張松允手上十億元的資金中,有七成放在金融市場,三成買進房地產做「活命本」。一口台灣國語有勁的說著他對中國宏觀調控、美國聯準會升息的看法,嘴邊不時泛起的笑意,不經意流洩出他屬於「莊稼人(鄉下人)」的親切。現在,他每天的輸贏平均是一千萬元上下。 膽大 無論輸贏,仍不改平常心 做期貨的人,多半必須有過人膽識。「輸贏就是要看得開,不然很快就刷掉了。」聯邦期貨董事江淵舟是十七年老經驗的期貨作手,回憶起從前在寶來期貨訓練自營部的交易員時,有人明明贏了錢,卻說什麼也不願意再待下去。「那是連贏錢的人,都做不下去的工作啊。」因為期貨市場波動大、輸贏快,加上自營部動輒上億元的資金進出,不是膽子大的人,根本待不下去。張松允就是典型的「膽大」的人。三月二十二日,總統大選後的第一個股市交易日,他在選擇權市場上賠掉新台幣近三億元。一天之內三億元蒸發掉了,但是,當天在元京期經交易室外的同事,沒有人從他臉上看出異樣。總統大選前,他對後市一片看好,在選擇權市場上賣出一萬兩千口的六千五百點到六千六百點賣權(認為股市會超過六千六百點,結果三月二十二日當天掉到六三五九點)。當天台股在開盤的第一分鐘內狠狠下跌四百五十五點,超過一千檔股票直接跌停鎖住,坐在交易室中的張松允看著盤,低頭翻翻報紙,看了一會兒報,又抬起頭來再看看盤。看完收盤,他神色無異的走出交易室,這是張松允十六年操盤生涯中,賠錢最多的一天。 「習慣了,輸贏本來就是這樣子啊。」三月二十二日那天傍晚,他走出大直家中,和往常一樣,在北安路上散步,心中重複著看盤時就已經想好的決定:「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也不過連兩天跌停板,這次只是選個總統,又不是政變,應該不會跌停三天吧!」第二天台股繼續慘跌,當天未斷頭的選擇權部位又讓他賠掉了一億元,但是他卻認為股市一定會在第三天止跌反彈,於是調度資金再加碼,賣出三千口股市指數六千點到六千一百點的賣權(三月二十三日當天股市收盤價六一七二點),幸好,股市在三月二十四日真的漲回了六千二百一十三點,也中止了他狂瀉四億元的噩夢。 膽大之外,張松允臨場判斷能力強且反應迅速,他會在盤中隨時推翻自己之前的預測。「他人很好、很憨厚;但是你絕對想不到,他下起單來,那是毫不手軟。」中信期貨董事長朱士廷如此形容張松允。他說,張松允可以在開盤的時候敲進多單,但是只要盤一不對,就馬上砍倉,甚至反手做空,十分鐘之內,下單策略完全相反過來,好像是不同的兩個人做的單子。 果斷 盤中變盤,馬上改變策略 和張松允有著七年同事情誼的元京期貨總經理李文興說,不管開盤前問張松允什麼問題,他說歸說,等到盤中一看情形不對,先前的預測就好像是沒預測過一樣,通通重新來過,完全不在乎推翻自己。 每天早上七點起床,張松允只看十分鐘的報紙,翻完報紙吃過早餐之後,他就進交易室,專心看盤。對於張松允來說,現在股市流行的基本面、技術面分析都沒有多大用處,他只在意盤面的變化,什麼人在買股票、什麼人在賣股票,為什麼買,買進的意願有多強;為什麼賣,看壞的人心情有多沮喪,對於張松允來說,跟隨著盤勢潮流的變化,就是他進出金融市場的上上策。「股市要好,就是會好,根本就沒有道理。你看今日百貨大火一直燒一直燒,萬企股票一邊漲,還漲個不停(編按:一九八九年八月三日西門町今日百貨遭人縱火,大火延燒十餘小時,母公司萬華企業當天大漲七元,隔日漲四元),有什麼道理嗎?」
冷靜 思緒混亂,乾脆出清持股 在股票市場上,一般人切忌追高殺低,張松允卻專做追高殺低的買單,他認為在大盤跌了一段之後,股市總是一定要起漲,這時候就要密切注意盤面數字的跳動,一有哪些個股帶動起漲,張松允就馬上大筆敲進,因為那表示大投資人要股市好,先買進幾檔股票把股市拱起來,所以這時候一定要追,追到漲不動了,就賣。 如果在市場進出幾次,發覺總是不對勁、不賺錢,張松允就會把手上的單子平倉,先靜下來,想想自己有什麼地方看得不對。他在一九九○年經歷第一次的慘痛賠錢經驗,當時他誤信市場主力,在兩百元時買進泰豐輪胎這檔股票,沒想到股價一路跌停板鎖住,要賣也賣不出去,到了一百元附近終於打開,他就馬上全部賣掉,「我跌慌了,再看也看不準了,這樣我不能有股票。」手中有股票,就永遠看不準,後來每當他感到思緒混亂的時候,就把部位全部賣掉,讓兩手空空,心中像一張白紙般重新思索市場變化。李文興也說:「他絕不會逆勢而為啊!」 在江淵舟十七年操盤生涯中見過的期貨作手,九○%是賠到斷頭、戶頭沒錢為止,他說,「期貨其實是違反人性,要能認命、能停損的人才能做。」停損、平倉就是向自己的眼光認錯,承認自己之前做錯了,之後可能也不太可能對,這是立即認錯的決心;但是大多數人卻覺得自己一定最後會對,硬撐下去的結果,通常就是賠光保證金。 「賠的時候最重要,你一定要做一個決定,所以你就要做對的決定。」張松允說。在三月二十二日大賠三億元當天,當他看到摩台指(摩根士丹利台股指數期貨,主要是外資法人在新加坡交易)只跌了一二%,於是判斷台股頂多只有兩天的跌停板,一四%的下跌空間;因為當天放空摩台指期貨的人,之後只要買進第二天跌停板的台股現貨,其中馬上就有套利機會,當兩邊價格趨近一致時,各有一%的現成便宜可撿,任何投資人都會做這種無風險套利,所以台股現貨不會再跌。於是他才大膽在選擇權市場上看好台股,再度賣出賣權,賭台股一定會漲。張松允說,太多人在賠的時候嚇怕了,就選擇逃走;最後都是傾家蕩產,他見過太多。對決 追高殺低,看誰又狠又準 平時沒事的時候,張松允喜歡在家看看電視,尤其是Discovery探索頻道的動物節目,「我最喜歡看殺人鯨,他們會幾隻圍成一圈,把大批魚群包圍在中間,然後從下面游上來,張大嘴把魚群全部吃掉。」在張松允的心目中,殺人鯨是最有智慧的動物,牠們可以一起圍剿大批魚群,也可以為了追捕一隻大鯨魚,游上四、五個小時,等到鯨魚沒力氣了,上前大口咬死。雖然平日親切、溫和,但是到了決定生死的沙場上,他最崇拜殺人鯨。 「期貨市場是對決,你看多,我看空,這樣就是一口契約。你想想,他要從二十萬到十億,那是多少人的血淚?」寶來證券新金融商品部經理陶宏德忍不住感嘆。金融商品市場上,殺人鯨屢仆屢起,更多的獵物被狠狠咬死,二十八歲的期貨交易員李森玩倒二百三十二年老店英國霸菱銀行;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避險基金差點讓美國債券市場倒閉;叢林法則在市場上,一再考驗著所有玩家。 這次張松允賠了三億元,怕不怕有一天全部賠光?「那就是死,就像是我死掉了一樣。」他睜大了眼睛說,如果真的這樣,他還有五棟房子,可以回到家裡過自己的日子。「不過那樣的機率,應該和彗星撞地球一樣小吧?」他的話很自信,依舊帶著微笑,雙眼皮眨了一眨。這一齣人生悲喜劇,雖然高潮起伏,似乎嚇不倒他。

跳級生的背後

文/陳安儀
昨天應邀去上「今晚哪裡有問題」節目當特別來賓,當集的節目主題是「跳級生」。主角人物是兩個跳級生的家長蔡爸爸與蔡媽媽,我和另外一位媒體人、還有在建中任教超過三十年的陳美儒老師,則是搭配的來賓。整場錄影,簡直是讓我有「傻眼」的感覺。
蔡爸爸與蔡媽媽本身都是相當高水準的知識份子,蔡爸爸是光武工專電機助教、留美高材生,蔡媽媽本身是家管,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系畢業。三個孩子中,老大佩真今年以十六歲的年紀,拿下大學指考第四高分,錄取台大電機系,在就學過程中,她兩度跳級,國小跳一次、國中跳一次。老二也是跳級生。
蔡爸爸、蔡媽媽與大家分享他的「學齡前教育法」。他們說,兩個大的一出生,24小時內就抱回來餵母乳,還未滿月前,她就開始「字卡教學」。蔡媽媽手繪各式各樣字卡,還有由圓點點組成的「數目圖卡」,從1到99,在每次餵奶前,寶寶哭鬧、最有精神時,在寶寶眼前晃過卡片,告訴寶寶相關的字、數目,然後再餵奶。蔡爸爸說,三歲前的寶寶有大腦有百分之七十的未開發區域,先給予字卡再給予喝奶,就是教導他「學習」跟給予「獎勵」。
接下來,寶寶還未學會走路,家中牆壁就貼滿了數字、九九乘法表,以及國小國語課本裡的課文。家中所有的家具都貼上中英文字卡,隨時隨地不忘教學。因此,在蔡媽媽的耐心教育下,蔡佩真一歲就已經識得數字及國字,會用手指出正確位置,兩歲會說話時,就已經會背完九九乘法表,三歲已經可以自行閱讀中英文故事,並在鄰居教導下,學會基礎日文。她中班以前已經把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上完。於是,她小學二年級就隨著媽媽到師院附小上六年級的數學課,四年級時跳級至五年級。國二下再跳國三下,隨即考上北一女中。
蔡爸爸並分享孩子們生活的點滴,包括喜歡打球、打撲克牌,以及他自創的「十分鐘預習法」及一些聯想記憶術等等。節目結束後,他並送我一張他個人印製的「學齡前教育」的演講DVD。
我當場只能不停的搖頭讚嘆。我看到的是,一個優秀的媽媽,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兒女的教育上,將所有自我的成就都擺在成就兒女上。但是,我也看到,蔡家父母將所有的心力放在智育的教育下,三個孩子在優秀課業表現的同時,顯然在人際關係上都有極大的問題。不斷的跳級,導致的是在學校裡的寂寞,沒有朋友,還有,人生閱歷顯然較同年紀的孩子貧乏。
陳美儒老師對於這樣的教育行徑十分不贊同,在錄影現場就不停的開砲,導致對方有點小尷尬,因此我的角色其實比較像潤滑劑一般,偶爾開個玩笑,嘲笑自己很懶,沒有辦法這樣教小孩。不過,私底下,我很認同美儒老師的看法。
美儒老師在建中任教三十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她說了一個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她說,有一年建中將所有數理資優的孩子集中在一個班上,那年,那個班上考上了六個台大醫科,十幾個台大電機。其中有一個「考壞」了的孩子,考上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放榜當天人就消失不見,大家嚇壞了,後來陳老師在碧潭橋畔找到了他。她想說的是,一路順遂、超人一等、資賦優異的孩子,並不見得是快樂的孩子。大家在一味追求學業的資賦優異過程中,不該忽略的是孩子的體能教育、品格教育、愛情教育、財物教育、人際關係、以及各種各樣生活中的歷練。
最好笑的,是二十年後,陳老師去參加這班同學的喜酒。在喜宴兼同學會上,眼看當年資賦優異、人人稱頌的這一群大男孩,分坐了兩桌,變成醫生、工程師,並為人夫、為人父,喜酒的菜一上,大家不約而同,紛紛低頭不停的剝蝦。其中最優秀的那一個男生,自顧自的吃蝦,結果被老婆狠狠的踢了一腳之後,也開始低頭幫孩子剝蝦殼!
哈哈!我在一旁,忍不住大笑!陳老師的意思是,「資優又SO WHAT?20年後,他跟一般頭腦普通的男人,並沒有兩樣!他仍然要在社會上生存,跟家人相處,結婚生子、養兒育女。」
今天我去上MOMO親子台時,忍不住跟現場兒童心理師分享昨天的錄影經過。他說了一句話我覺得超棒!他說:「人生的風景有多少?值得我們慢慢享用。何必急著把它壓縮著過完?」
沒錯啊!就是這種感覺!
我並不否定蔡爸爸、蔡媽媽的心血,也認為他們全心為兒女的付出非常值得讚美,但我相信,以他們夫妻倆資質的優秀,即使不在寶寶滿月前就開使用「閃卡」、「字卡」,奮力的教學,他們的孩子一定也可以順利考上北一女、台大電機!我相信,優秀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在學業上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只是或許多用了一、兩年的時光。
但是,童年的時光何其珍貴? 與其辛辛苦苦的製作閃卡、字卡、數目圖卡,為何不用這樣的時間多跟孩子去溪邊散散步、看看美好的晨光?與其花費時間教他「媽媽起床、爸爸讀報」的國語課文,為何不多講幾個好聽的故事、讀幾篇優美的詩歌?與其花時間背九九乘法表,為何不帶孩子看一場好看的電影,看一齣有趣的話劇?與其讓孩子先讀他還不需要知道的知識,何不帶孩子一起粉刷油漆、擦地洗碗、種花除草,或是去一趟育幼院、幫忙照顧其他失去父母的幼兒,讓他懂得關心這個社會?與其在十五歲時就在大學選修課程,為何不鼓勵她多交幾個閨中好友,去逛個街、打個工,讓她培養正常的社交關係?
在全力追求智育的時刻,我看不到的是強調孩子品格的教育、藝文的欣賞與正常的社交培養。最重要的並且是:生活的歷練缺乏。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正是最甜美的時刻,她應該要有她這個年齡所該有的青春、愛情,擁有運動與社交、懂得追求自己所愛,享有秘密與夢想。
我期望我的女兒十六歲時,除了唸書之外,看到人會主動的打招呼、微笑,對於長輩展現出應有的禮貌,進退得宜,而不是當別人向妳問好時,只知道直楞楞的瞪視對方、沒有任何反應。我希望我的兒子十四歲時,對於沒看過的環境充滿好奇,到了攝影棚會問東問西,而不是呆若木雞。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爬山涉水,懂得探詢世界,求知慾不僅僅限於學業。我希望她在苦讀ABC時,除了用來看TIME雜誌,更能領略毛姆、莫伯桑筆下的人生縮影。
是的,生命何其珍貴?求知何其快樂?我並不急得他們跳躍度過,也不在意是否速成有效,我只希望他們慢慢享受、領略其中美的世界。

正視高等教育的病態與扭曲

中國時報 2007.09.28  中時社論

 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時代,許多人都已觀察到個人所得與 財富 有兩極化的趨勢,也就是所謂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原本在統計常態分配中段的廣大中產階級,也開始在往兩端走,有漸漸形成「M型化」的隱憂。當然,任何一個時點的靜態社會所得即使略有不均,也未必值得憂慮;一般而言,社會學者在靜態所得分配之外,更在意動態的階層移動。如果父母的富有不見得能保證子女的富有,而父母的貧困也不妨礙兒孫出人頭地,則社會貧富貴賤的階層就有動態的更替,而短期的所得分配不均,也就不那麼受人詬病了。
 然而社會階層的流動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一般而言,促成階層流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 教育 教育在社會中扮演兩種功能,一是啟蒙、二是累積 人力資本。我們一方面希望貧困 家庭的子女能夠接受 免費 的國民基本教育,以助其啟蒙,另一方面也希望所有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機會,以助其實踐自我。如果基礎教育能 免費 、高等 專業教育能提供平等機會,則政府對社會階層流動就已經做了基本的協助。相反的,如果在 財富漸趨M型的社會,連教育機會均等都做不到,那麼弱勢翻身就更困難,「貧者長貧、富者恆富」就有可能成為社會積怨了。
 日前,本報專題報導指出 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從 學校畢業踏入社會第一天開始,就 體驗了教育階層的M型震撼。據報導,七月份十萬多名初次尋職者中,台、成、清、交等國立大學畢業者尋職相對容易,但是冷門校系則遍寄履歷卻苦無面試機會,形成強烈對比。 資料顯示,有廿四%的職場新鮮人連一次的面試機會都沒有。這麼高比例的畢業生,將來也許會變成失業人口、或低度就業、或退出勞動 市場,無論如何都顯示其過去四年左右的大學 投資 多多少少都有些浪費。十萬六千人的廿四%就是兩萬五千人;每年兩萬五千人的教育 訓練 石沉大海,這對受教者而言、對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由此也確實該對當前的教育 政策 做些檢討。
 首先,教育當局要仔細檢視一下知名公立大學的 學生 家庭 結構。有學者 分析 指出, 台灣家庭經社地位良好的 學生,其實有更高的機會就讀公立大學。過去數年,教育主事者一再改變基測、學測、推甄、申請等入學方式,但不論入學方式如何改變,卻始終要以匿名聯合筆試的成績做基礎,就是因為聯考有其公平性。如果我們社會花了這麼多力氣以不同的考試入學方式追求公平,但到頭來還是對家庭經社地位高的學生有利,那麼這種表象考試公平的背後,其實還是有若干不利社會階層流動的因素,值得教育當局重視。尤有甚者,當各種學測或聯考的競爭激化時,所有學生都投入不必要的機械式演算與 記憶 ,平白無故地養肥了 補習班 業者。這樣「考試程序公平、階級流動不公平」的窘況,難道是教育當局所樂見的?
 其次,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卻有一百六十幾所大學的世界奇蹟,也確實到了主管當局出手整頓的時候了。我們並不贊成以「 人力規畫」式的經建思維,去管制大學系所的興廢與 招生 人數。但教育當局在短短數年之內,容許台灣數十所專科 學校改制為 技術學院或 科技 大學,也絕對是不負責任的施政。我們的教改高層說要將台灣的大學依 加州大學加以分類,區隔為研究型、 教學型與社區型三種,卻懾於可能的反彈始終不敢執行。教育主管明知大學已然過多,卻不敢違逆地方民意代表的 壓力,仍舊在各地不斷「升等」 技術學院。教育部一直說要建立大學院校的退場機制,但就是沒有哪一位部長敢得罪人,真正以公開的評鑑數據或 招生資料 促成學校的退場。
 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兩極化就業狀況,雖然令人不安,卻是日後學生選校選系的重要參考。這樣的資訊其實不應僅由媒體片段的報導,而該由教育當局做全面的統計。大學退場與學校分類不能光說不練,而要靠數據揭露與媒體的報導提供資訊,再由教育部循序促成。我們的教育部長在虛幻意識形態之外,是不是也能關心一下高等教育的實際 問題呢?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Google願景:把服務延伸到所有終端裝置

記者馬培治/台北報導  2007/10/22 20:51:02

網際網路往行動裝置、甚至家用電器普及的趨勢愈見明顯,Google亦打算把服務往這些電腦以外的終端裝置延伸,Google高層指出。
因參與網際網路通訊技術協定TCP/IP規格制定,而被譽為網際網路之父、現為Google資深副總裁暨首席網際網路傳教士(Chief Internet Evangelist)的Vinton G. Cerf,今(22)日在TANET演講上表示,手機等行動裝置已較電腦更為普及,網際網路的下一步就是上網行動化,甚至擴及到家電設備。他並說,Google將投注更多心力,讓透過行動裝置上網使用Google服務變得更方便。
Cerf引用調查數據佐證行動將成網際網路發展關鍵的論點。他引用Comp. Industries Assoc.的資料指出,目前全球約有36億個電話線終端,其中有25億個是手機等行動裝置,只有約10億個是個人電腦,他認為,行動裝置成為上網主要設備的潛力無限。
「未來,或許大多數人的首次上網經驗都是透過手持裝置,這讓我們不能不提早準備,」Cerf說。
Cerf解釋Google將如何因應網際網路向行動裝置發展的趨勢。他舉例道,例如開發更簡易的手機上網軟體,讓使用者得以更容易使用Google的服務,比如說少打一些字,或結合手機的定位功能與Google Maps以及商家資訊等,讓使用者輕易找到所在位置附近的地理資訊等,「都是現階段已在進行的相關計劃,」他說。
儘管Cerf的說法讓人很難不想到近幾個月來傳得沸沸揚揚的GPhone,不過值得注意的是,Cerf在演講結束後快速離開會場前被媒體包圍的數十秒內,只回覆了一個要求證實GPhone的簡短問題。
「我們的確聽到了很多關於GPhone的傳言,不過,Google的想法,較偏向於如何藉由軟體的研發,讓使用者能更容易地透過手持裝置上網,並使用Google的相關服務,」他說。既未證實,也未確切否認GPhone的存在。
不論是否真有GPhone,或到底是手機還是OS,Google近來來在行動市場的確著墨頗深。除了在本地市場與中華電信、遠傳等合推行動搜尋等服務外,手機版的中文Google Maps日前亦隨台灣版Google Maps一併推出;在美國,Google除了與電信業者合作,甚至直接參與行動通訊頻譜的競標,打算自己發展透過行動通訊提供的網路存取服務。
而在強調把服務擴及行動裝置之外,Cerf亦描繪了「任何裝置皆可上網」的願景。他表示,許多廠商都已談過電冰箱、洗衣機、馬桶等家用設備上網等規劃,他認為這些都已可望在不遠的將來出現,且將在與其他技術結合後發揮更大威力。
他以電冰箱為例,一旦生鮮商品附掛RFID標籤普遍,則冰箱即可判讀存放了哪些食物、並透過上網功能尋找可能的食譜,「你就不必為燒什麼菜而擔心了,不過也是有可能在出國旅行時,收到電子郵件告訴你該買新牛奶了,」他說。
不過Cerf並未透露Google將在此一領域扮演的角色,或將提供何種服務。
IPv6未普遍 暫不支援
不過Google一方面描述「任何裝置皆可上網」願景,另一方面,在2010-2011年間IP位址將被用完的情況下,用以支持該願景、提供更多IP位址的IPv6規格,卻還沒有受到Google的支持—Google還未提供採用IPv6規格網站的搜尋結果服務。
這也讓身兼推動IPv6規格重要組織-- 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網際網路網域名稱與位址分配組織)董事會主席的Cerf的角色顯得有點尷尬。
他解釋道,Google其實並非不支援IPv6,只是目前IPv6在全球各地雖然已有部分試驗性的區域網路,但彼此卻不一定能連結,「如果我們給了你一個採IPv6的網站,但你連不上去,你可能會把責任怪給Google,但那並不是我們的錯,」Cerf說。
「我們已經作好相關準備,待IPv6的互通性得到解決,我們便會立刻端出服務,」Cerf說。

我國教育上的重大問題!

來源:暨南大學 李家同教授

教育六大問題

(1)學生程度上的嚴重落差。(2)技職體系教育的衰退。(3)廣設高中職和大學。(4)公立學校太少。(5)學生所接受的通識教育太差。(6)學生的體能太差。

(1)學生程度上的嚴重落差
我國雖然號稱教育非常普及,其實學生程度相差的距離非常大。 以高中學力測驗為例。 進入建中,一女中,台中一中,高雄中學,最低270分。 進入台北市公立高中230分。一所鄉下國中的年平均學測110分。 一所極為偏遠地區國中的平均學測是77分。 我們其實產生了大批毫無競爭力的公民。
(2)技職體系教育的衰退
我國過去一直非常重視技職體系的教育。 工業發展一定需要優秀的技職人員。 要製造大型噴射機至少有90%的工作人員都是要技職人員。 世界上最昂貴的勞斯萊思汽車也是靠技職人員打造的。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工業全部靠工學院畢業生的。 但是政府卻有一個使專科學校〝昇級〞的政策。 凡是專科學校辦得好的,就可以昇為技職學院。 凡是技職學院辦得好的,就可以昇為科技大學。 凡是科技大學辦得好的,又可以昇為大學。 這種政策充分表明國家不重視技職教育。這種政策使很多產業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也使很多學生接受不恰當的教育。
(3)廣設高中及大學




我國的大學一共有152所之多
花蓮縣有8800個高中員額。只有5500人從國中畢業。 這種膨脹的結果是很多學校招生不足。 也使很多本來不夠資格入學的學生進入了高中和大學。
(4)公立學校太少
百分之三十的高中以上學生進入公立學校。 百分之七十的高中以上學生進入私立學校。 私立高中的學費,每學期至少35000元。 私立大學的學費也是國立大學學費的一倍。 但是私立學校教育的品質比不上公立學校,以師生比為例。 私立大學的師生比為1:30。 國立大學的師生比為1:13。 最嚴重的問題: 高收入的孩子多數可以進入便宜的公立學校。 而比較低收入的孩子多數只能進入昂貴的私立學校。 這樣完全違反社會正義。 這種情形使得國中生一定要拼命努力,來爭取進入公立高中。 也使得高中生拼命努力來爭取國立大學。 只要只有少數的學生可以進入好而便宜的公立學校,我國學生永遠會感到昇學壓力。 任何昇學方式的改變都不可能減輕學生壓力的。 這是教改的一大盲點:沒有注意到學生壓力的來源。 這種違反社會正義的現象,也使我國有些窮小孩子在國中時代就放棄了學業。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無法進入公立高中職,也無錢唸私立高中職。
(5)學生人文素養的普遍低落
我國大學生中,只有少數人有很好的人文素養。 我國各級學校的老師都在教室中只注意專門的知識。 絕大多數的管理學院學生不知道恩隆案。
(6)我國學生體能太差
我國幾乎可以完全不重視學生的體能訓練。 我國學生的體能絕對低於歐美學生的體能。

為什麼我國會發生這些教育問題?
最大的原因:我國的教育制度漠視弱勢團體。
證據:
(1)不論常態分班,或是能力分班,功課不好的同學一向不被重視。
(2)政府並沒有對於國小及國中教育的品質管制,任何學生都可以畢業。 如果學校學生成績普遍低落,政府不會有任何懲罰。 美國有一個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對於學生表現不好的學校,會加以懲罰。 (2002年1 月生效)
(3)城鄉的義務教育經費相差甚遠。 法律規定義務教育由地方政府負責。因此大城市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較好的教育資源。
(4)多元入學使弱勢孩子大吃其虧。因為窮孩子根本無能力辦理甄試。
(5)英文教育的政策失當,使窮小孩大吃其虧。 (a)國中一年級的英文教科書忽然變難。 (b)偏遠地區的小學根本沒有足夠的英文老師。 (c)有錢的小孩子可以經由補習班或家教來增強英文能力。 國中時期的英文程度落後,就註定了學生以後。
(6)學習單制度都是忽視了弱勢學生所遭遇到的困難。
(7)很多老師要求學生上網查資料,也表示弱勢團體學生的情況被忽視。
(8)教改人士一直強調要快樂學習,也表示他們不瞭解弱勢團體的孩子一直都很快樂,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壓力。
(9)教改人士始終不過問多數人必須進入昂貴的私立學校問題,因為他們的孩子都進入了公立學校。
(10)極容易的課本,極難的考題。窮孩子沒有能力補習,喪失了競爭力。

我國教育的另一危機是大家不敢反對"改革"
證據:
(1)建構式數學:荒唐之至。
(2)統整教學教育部推出這些改革之時,並未解釋。但中小學老師也沒有質疑。我國的教育部一再強調要在教育上自由化,卻永遠堅持全國統一的〝教法〞。 建構式教學就是一個例子。教改人士常常喜歡大幅度地改革。但不顧改革是否可行。統整式教學是一個例子。 將物理,化學和生物混在一起教,毫無道理。將幾何和代數混在一起教,更加是毫無道理,在國中教電腦的原理,荒謬絕倫。 很多改革號稱改革,其實完全是換湯不換藥。 多元入學就是一個例子。 因為無論如何多元,其實學生仍然必須用功。而且聯招仍然存在。 只是取才的方式光怪陸離,很少人弄得懂而已。

對於教育上幾個建議
建議(1):徹底改善公私立學校平衡的問題,在美國,公立學校照顧了所有的弱勢學生,私立學校照顧了有錢人子弟。我國正好相反。 我們的公立學校只照顧功課好的學生。 而功課好的學生又往往來自比較富裕的家庭。 我們的私立學校反而似乎是為弱勢團 體而設立的。 歐洲和加拿大根本很少私立大學的。 我們一切惟美國是瞻,強調私立大學的重要性。但我們卻使我們的私立大學扮演完全不該扮演的角色。 我們又同時不照顧弱勢學生。
建議(2):確立教育品質管制的機制。 過去國小和初中都有留級制度。 目前國小和國中幾乎沒有任何品質管制的機制。 這種情形使很多學生雖然進入高中,甚至大學,卻毫無競爭力。 對國家而言,這是很大的損失。一所國小國中的辦學成績應該由後段班有無進步來決定。而不能由產生了多少程度高的學生來決定,每一位老師都應該以將程度不好的同學教好為榮。
建議(3):政府必須幫助弱勢學生。 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大學生。 博幼基金會的經驗。
建議(4):政府必須徹底檢討國小國中的英文教學。 絕對不能讓英文程度的雙峰現象繼續存在。最重要的是確定小學應有的英文程度,也一定要確定每一所小學有足夠的英文老師。
建議(5):徹底改變中小學教科書的模式。 教科書必須解釋清楚。 有大量的例子。 也有大量的習題和解答。 政府官員絕對不能再只注意英文程度好學生的作秀,而要注意那些完全不懂英文的同學。
建議(6):老師必須鼓勵學生看書。
推薦好書:
《孤星淚 Les Miserables》 (雨果 Victor Hugo)、《基度山恩仇記》 (大仲馬 Alexandre Dumas)、《科學怪人》 (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化身博士》 (史蒂文生 Robert Louis Stevenson)、《雙城記》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小氣財神》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隱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威爾斯 HG Wells) 、蒼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戈爾丁 William Golding)、 《城南舊事》 (林海音) 、《千年一嘆》 (余秋雨) 、《棋王、樹王、孩子王》 (阿城) 《深河》 (遠藤周作) 、《三國演義》 (羅貫中)、 《台北人》 (白先勇)、 《水滸傳》 (施耐庵)、 《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 (張文亮)、 《1984年》 (喬治.歐威爾)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阿道斯.赫胥黎) 、《動物農莊 Animal Farm》 (喬治.歐威爾)、 《山居筆記》 (余秋雨) 、《人鼠之間 Of Mice and Men》 (Steinbeck, John) 、《推銷員之死 A death of a salesman》 (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
建議(7):老師一定要能使同學大量吸收書本以外的知識。 尤其要有足夠的國際觀。
對於弱勢團體的學生,特別要注意他們的人文素養。 舉例:強迫他們養成看書的習慣。 強迫他們聽古典音樂。 強迫他們關心時事。(特別是國際新聞)
建議(8):注意學生的體能。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記者探訪北京高中課改能否擺脫高考魔咒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楊坤

學生說:“課改之後的課我們更愛上了”;
老師說:“課改之後的課更難上了”;
家長說:“課改了,一個學期發48本書,孩子的負擔是減輕了還是更重了?”
……
  9月1日起,北京市開始正式實施高中的課程改革。一個多月來,高中課改成為北京教育界一個熱門話題。
  在此之前已經有多個省區市進行了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教師無法理解課改實質”、“課改實驗流於形式”、“課改一套、高考一套,增加了學生和老師負擔”等批評之聲也不絕於耳。
  在這種情況下,第四批進入高中課程改革的北京,受到了更多人的矚目。
  最近,記者走訪了多所學校並深入到課堂,近距離探訪北京高中課改。

老師不再滿堂灌 課堂真的給了學生

  9月18日上午11點,北京育才學校高一的一節必選課上,全班被分成4個組,每個組的同學都在緊張地忙碌著。
  一週前,他們在樊穎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教室欣賞了校園的秋色,回家之後同學們選取校園秋色中的一景寫一個小片斷。
  這節課,每個同學手裏都拿著其他組同學的作品,閱讀評比之後,每個組推舉出一篇作品,並選派一名組員在全班同學面前陳述自己小組的“推薦陳詞”,還要“一針見血”地指出被推薦文章仍存在的不足。
  “以前我們根本不敢拿出課上的時間把學生帶出教室。”該校的高中教學主任呂老師說,“現在學校自己開出了必選課,可以有計劃地、靈活地在某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專門訓練了。”
  這節必選課上,課堂的氣氛一直非常活躍。第一組推薦了閆偉帝同學的習作,第二組把薄學同學的作品推薦給了大家,第三組同學拿出郭穎的作品與大家分享,第四組則最欣賞牟思聰同學的習作。
  在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點評之後,樊老師引導同學說出了寫景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然後又從同學們的作品中拿出兩篇,讓每一位同學選擇其中一小段進行修改,再請全班同學對修改後的部分進行評述。
  最後,老師帶領同學總結出了片斷寫作的要點。
  一節課下來,幾乎每個學生都實實在在地參與到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課改最大的變化就是改變了課堂”,樊穎老師說,以前的課堂是以老師講授為主,現在的課堂是以學生學習為主。
  在記者走訪的多所學校裏,課堂上最活躍的都是學生。

教師遭遇了最大的挑戰 精神壓力更大了

  課堂給了學生,並不意味著老師的任務輕鬆了。
  “覺得更累了”,幾乎每個接受採訪的教師都這麼說。
  按照慣例,每年接手高一的教師都剛剛帶領前一屆畢業生闖了高考,“往年接手高一的時候總有一種‘終於可以喘口氣’的感覺,可是今年卻覺得比教高三還累。”一位老師評價。
  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麗澤中學,王惠麗老師正準備講文言文《荊軻刺秦王》,王老師要精心設計:如何依照課改的精神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一步步引導學生學會、學懂這篇課文,還要完成對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同時,王老師還要在上課前把學生所有的預習作業都看一遍,了解學生有哪些疑問,並在課堂上設計相應的環節為學生解答。另外,還要把學生事先交上來的資料整理出來,並在電腦上做成幻燈片,再自己搜尋資料,把學生沒有找全的資料補充上。最重要的,還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找到學生們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
  僅僅為了這一節課,王老師就要比以前多花兩倍的時間。
  體力上的辛苦還是次要的,精神上的壓力才真正是讓老師們感到辛苦的原因。
  “如果認真研究新教材就會發現,‘書+學案’已經把老師該講的、學生該學的東西寫得明明白白,從這個角度看,老師使用這套教材更輕鬆了,但是教材背後的觀念變化卻是巨大的。”北京知春裏中學的于老師說。
  剛拿到新教材的時候,曾經有老師說,“課改沒有什麼新鮮的,無非就是老師使用課件多了,學生發言多了,課堂上熱熱鬧鬧的就行了”。
  “課改不是花架子。”樊穎老師說,“關鍵是在學生的思維和認識水準基礎上,進一步激發他、重視他、保護他。”麗澤中學的王惠麗老師介紹,以前的教材也有《荊軻刺秦王》,那時會把串講、通假字等古漢語知識作為重點,現在就要在激發學生自身的能力、引導學生自學上下工夫,“同樣的教材,真正的奧妙在於你怎麼用”。
  “新課程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麗澤中學的臧校長說,“新的課本、新的教材只是個把手,如何運用好這套教材,老師成了改革成敗的關鍵。”
  課改剛剛開始,不少老師卻在焦慮一年以後怎麼教。
  按照北京課改的進程,高一基本是必修課和必選課,到了高二將有大量的選修課程登場,這對老師們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謹慎前行 高考還是最大的未知數

  北京的吳豪老師是記者碰到的對課改最為抵觸的一個。
  “在我的印象中,這樣的改革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吳豪老師最近連著帶了3屆高三,每一屆的高三教材都是不同的面孔,“我還記得2002年前後,我剛參加工作,就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課改”。吳豪老師回憶,那段日子,學校常常組織全體教師開會學習新課改的精神。老師們人手一本新課程改革讀本,“關於它的讀書筆記寫了不下七八篇”,可惜熱熱鬧鬧過後,一切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只要傳統的考查方法、評價體系依然大行其道,新的課程改革就無法真正實施。”吳豪老師說,“誰敢跟高考對著幹,誰敢拿學生的前途開玩笑?”
  那次課改給吳豪留下的印象“除了教室中添置的多媒體設備外”,似乎就沒什麼了。
  而這正是北京的一些教師心中最大的擔心。在採訪中,在談到課堂上的變化時,老師們都是眉飛色舞的,但是一提到3年後的高考,他們馬上變得憂心忡忡了。
  3年之後的高考在他們看來,是一個最大未知數。
  “我們現在也不敢完全放開,畢竟還有高考管著。”一位主管教學的學校領導說。
  這種情況下,不少老師只能在課外多下工夫。
  課堂上沒有“灌”給學生的內容,讓學生在作業中練習,老師再通過每堂課的隨堂測驗進行檢測。
  幾乎每個被採訪的老師,都加大了小測驗的分量。

學校、老師、學生、家長 一起摸著石頭過河

  對於北京的石老師來說,這兩天最擔心的是不久到來的模組考試。
  “十周完成一個模組”是新課程的要求。“原來要講的知識要教給學生,原來不太重視的能力培養現在也要在課堂上完成,課時真的很緊”。眼看著十周已經過了一大半,石老師的課程只完成了一小半,她著急了。
  其實,學校也在觀望著這次模組考試,“據說是區裏統一齣題”,知春裏中學的校長說。學校要根據這次考試的情況,調整自己學校的教學模式。
  比學校和老師心裏更沒底的就是家長了。
  “一個學期發48本書,這改革怎麼越改越累呀?”初三學生家長陸麗緊鎖著眉頭。很多家長跟陸麗一樣在密切關注著學校的“風吹草動”。
  早在課改實施之前就有不少“準高一”學生的家長四處打聽課改的資訊。在家長心目中沒有什麼事情比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的了。
  “模組”、“選修”、“必選”、“學分”,對於那些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家長,光是聽這些名詞就有些犯暈,更別提把這些完全弄明白了。但是他們都知道,課改之後老師不會再像從前那樣把知識“掰開了揉碎了”教給學生了,這讓他們極不放心。
  “我們怎麼就那麼倒楣呢,初中的時候我女兒就趕上了課改,沒想到高中又趕上了。”姜蓓說,“我不是不希望改革,國家研究好了再改呀,這不是拿我們的孩子做實驗嗎?”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實驗品”,不少家長給孩子額外請了家教。
  陸麗的準備算是充分的了,她現在已經搞到了新課程的課本,並且把前幾年的高一課本都弄到了。等兒子中考一結束,她馬上會把兒子送到青島,兒子的小姨是青島的一位特級教師,她要利用暑假“把兒子的基礎打得牢牢的”。
  對於北京的高中老師、學生和家長來說,課改才剛剛開始,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現在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麗澤中學的臧校長說。但是,改革是一定要堅持下去的。這是很多老師的共識。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思考

2007.10.20
最近政府與企業談到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政府角色,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思考,讓人很興奮,接下來就會讀到共產主義、國家理論、依賴理論等等,我相信到時候會有更多東西可以思考,除此之外,像是總體經濟學、政治社會學、公共政策等,這些課都讓我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和觀點去思考所學,當然,這都是拜諸位老師所賜,讓我往往能從他們上課的談話中去思考很多事,同時我真的覺得︰能思考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喜歡這樣做學問的方式。其實我覺得總經老師說的很好,他說︰很多人學經濟都只會用數學思考,好像沒有數學就無法解決經濟問題... ...其實學經濟還是用經濟邏輯來看會比較好,因為隨著時代的改變,會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所以有時不能只是用過去的數學模型來解決現在的問題,因此,最好再思考經濟問題時能回歸經濟面來看事情,所以每年教書我幾乎都不用數學。嗯~~老師說的這段話我深感認同,其實數學就是一種語言,而在語言的背後就是經濟的邏輯,所以要真正學會經濟學(或說登峰造極)我想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不過聽老師說,要把經濟真的完全弄懂還需要一些天份咧~)。我想就因為老師的信念,加上最近都在讀思想的東西,讓我平靜的心湖好似投入了一塊石頭,一陣陣泛起了波波漣漪,我突然瘋狂的想讀思想的東西,甚至懷疑為什麼我之前都沒想過要多讀一些思想的東西?因此,我已經在計畫大三時要修經濟思想史和社會思想史(希望不會衝堂~註記︰嗯,記得找機會問一下白馬社思上什麼),這真的令人興奮不已,思考的威力真迷人...哈哈~我應該不會走火入魔吧。

其實我覺得社會學門就是這樣,雖然有很多科系,但都只是真實社會的一部分而已,但真實世界並不是分裂的呀,他們是環環相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甚至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很多層面的影響都是打破國界的,因此,我想更真實的了解這個世界,這就我最深層的動機吧。此外,最近我也想讀一些科學相關的東西,比之前讀的科普再深入一點的東西,當然,主要應該還是思想的東西,哈,像是科學的價值、相對論、測不準、蝴蝶效應...等等,我想在思想的部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應該是可以有關聯的,我相信這將會很有趣。

其實思想遠非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已,他還必須跟現實生活作結合,所以像是政府與企業、讀書會等這樣可以討論的空間其實是很重要的,當然自己也需要多留意一些新聞、報章雜誌的訊息等等,這樣討論才有意義,畢竟這是為自己的觀點辯護的例證,而且也是聽懂別人如何論證的基礎。說真的,我很喜歡這樣做學問的方式,可天南地北的談理想,卻又不與現實脫節,哈,好吧~我承認這還僅是理想而已,但我希望達成...。其實真的要做到這樣,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像是瞭解多元價值、尊重多元價值、學習謙卑、了解自己的"界線"、學習聽別人的論證過程、完整論述自己的想法...等等,討論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民主的素養,不只是表面而已,同時也應該是內心的虛心;不只是瞭解自己的觀點而已,還要聽懂別人的觀點,而且不是誤解或曲解;最後,就是必須認真的面對自己,問問自己︰我的"界線"在哪裡?這個想法來自朱敬一和林全合著的《經濟學的視野》(其實這要感謝momoko,是momoko介紹《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這本給我,所以我才又找朱敬一教授的書來看的~),書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類似以下的話︰如果對一個學科你不知道它的界線(或侷限、限制)在哪,那你可能對這學科不是了解的很透徹...,這句話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讓我對知識又更加深入了解了一點,但同時我把它的概念推到個人,我想放在自己身上也是適用的,每個人因為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等等的不同,會產生自己對這世界認知的程度差異,進而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一些事情,甚至是產生歧視或一些非理性的行為,我想這都是要很注意的,其實說穿了,人還是應該回到根本,就像費曼先生在談科學所說的一樣︰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無知與不確定,這種存疑的態度是進步的動力。(好吧,其實我是想論證很多哲學思想是可以互通的~哈)


嗯~利用一些空間說一下我最近的體認...

我覺得大一的時候真的是懵懵懂懂的,除了認知自己上大學之外,好像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只知道不想重蹈高中三年的覆轍(就是太混了呀= =),想要好好努力,而且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想要了解這個社會,做一些事情...。其實這時候主要還是受到大哥的影響較深,他常會跟我說很多他近來閱讀的知見,以及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還有一些跟學校有關的事情,像是他跟我說他每次選課時總是會一道看其他系所的課程,然後選一些有興趣的課,也因此,我從之前只看有興趣的系所的課程,到現在是每個系所的課程都看過一兩遍;另外大哥還說了一些關於他"學弟"的事情,這個"學弟"其實他大概26歲左右,從加拿大回到台灣,幾年前和另外的五個人創立了一家公司(在加拿大),是跟智慧財產有關的事業,也因為這樣,他跟大哥很談的來(因為大哥也想創業),所以就產生了良好的互動,大哥說這讓他(指大哥)產生很多想法上的衝擊,當然大哥也跟我提到了一些他(指"學弟")的故事(有機會再說吧~~~其實我也忘的差不多了...心虛~),這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原來人外之人可以這麼靠近我們...哈。

總之,糊塗的大一過去了,留下的是一些從書本上摘下的片葉概念,雖然對世界大致上有了認識,但卻還是覺得遙遠,彷彿這世界只是在印象中捉摸不到的記憶,似假又真。直到我看了黃武雄教授的《學校在窗外》之後(白馬你真的太重要了~),以及上了政府與企業、政治社會學、還有讀書會等,這都讓我省思很多,現在的我彷彿夾在矛盾之間,很多事情等著我去思考、辨別、抉擇,這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辯證很類似,沒有誰對誰錯,只有適不適用。

說到這我必須談一下教育。其實我一直都很關心教育,因為我覺得高中跟大學差蠻多的,這不得不讓我對高中這樣的教育體制有了質疑,同時以經濟的成本效益分析來看,我覺得六年的時間(我加上了國中)只學到一點點的知識,這樣似乎不合經濟效益;當我們大多數的畢業生都坦承大考完之後很多東西都忘了之時,我不懂我們究竟花六年的時間在做什麼(我專指學習知識而言,並不論及學校的其他功能)?其實我必須坦承,有時我會有點憤怒,因為學習不只是這樣而已,不僅只是一大堆死的知識而已,當你跨過學校這面牆之後,是一大片寬廣的藍天,但似乎沒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跨過那面牆?甚或很少提及那面牆的存在...;如果說啟蒙是憑藉自身之力走出未成年的狀態,那麼似乎很少人真正告訴我們何為理性思維,或是如何走出未成年的階段...。不過,基於我對教育真的不是很全面的了解,因此我想我必須暫時收回我的憤怒,但我仍期望社會上許多人士應該要更認真的思考學習這件事,它並不是膚淺的分數就能代表的;同時我也希望國高中的教育能更有彈性一些,不要讓知識變成一種迷信,一種教條式的言論,那只會揠苗助長而已,學習的空間應該是很寬廣的,如果連專家都無法確定的事情,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似有若無地把它變成肯定的呢?好吧,我忽然覺得我有太多怨懟了,代表我的修為欠佳,我想這也許都還只是我的偏見,畢竟我高中時沒真正好好讀書過,但我仍希望學校能提供多元的價值讓同學思辨,更多討論的機會;不要永遠只在趕一些彷彿與生活無關的課,至少要能更生活一點,多一點時事;提供一些課外延伸閱讀,甚或可以加以討論...。當然,我想這也許只是我的理想吧,現實往往不如想像中的簡單,唉。 (其實我現在會很喜歡momoko以問題導向的做法,畢竟這是思考的源頭,不過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只怕是"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呀~)

其實從國中開始,我一直覺得好老師的定義是︰課教的至少還可以,但要說些課外的東西,像是時事、個人經歷、平常思考的事情...等等,至於教的很好但卻不會說些課外事情的老師,在我心中的排名可能不及前者,因為其實很多時候只要老師有點到重點,重要觀念有抓到,那其他枝微末節其實自己也能讀,但老師如何看待一些事情、如何思考,這些卻是書本不會教的,所以我很愛聽老師說一些"閒話",我覺得這才是上課最大的樂趣。(好啦~我承認其實我很懶,我想聽一點輕鬆的話題,這樣可以讓腦袋放空...哈~)

不論如何,如果十二年國教可行的話,我希望政府多重視一下教育上的規劃,盡量設法建置一套較完整且連貫的教育辦法。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達賴喇嘛談性與慾

馬顏克‧西哈亞(Mayank Chhaya)/聯合報
我問達賴喇嘛是否曾有女人對他送秋波,他說:「縱使有,我也不知道。我不以性別或外表來看待其他人。」……
就像正常男人一樣,
對性也感好奇
在佛教中,性慾必須昇華。貧窮與守貞的誓言是藏傳佛教兩大基石,早在達賴喇嘛初諳人事之前,就註定了他獨身的命運,在這件事上,他沒有置喙的餘地。等他進入青春期,他的生活已經被國事和宗教占得滿滿的,根本無暇顧及這個年齡少年自然會想到的事。藏傳佛教可能是唯一一種自小就要求僧侶獨身的宗教。
我問達賴喇嘛他年輕時是否會想到慾的問題。他說:「就像正常男人一樣,我對性也感好奇,但我誓言守貞,一旦你發了誓,就得學會昇華你的慾望。」
「身為達賴喇嘛,我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思索性的問題,更無法顧及我自己的慾望。性是心靈懶散時的產物。當然我也可能走上歧途,但我努力不這樣。」
他私底下可曾想過性?「我生性好奇,因此必然有想過,只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何況我的修行訓練也讓我不因它而分心。」
守貞是佛教僧侶的必要條件,也是受到重視的美德,但佛教並不以性為罪惡,只是認為這是求道的障礙。達賴喇嘛說:「我對罪惡的想法和其他宗教不同。即使我相信罪惡,性也絕不是罪惡,而是人生自然而然的一面。大部分的人都享受性,而有些人,如我,則不去追求這樣的樂趣。」
為什麼佛教僧侶要獨身?「我認為堅持守貞是因為性會使你依戀某人,甚至還會生兒育女,這不適合修道生活。當你選擇出家的道路,要普度眾生,那麼不受個人事務羈絆就很重要,佛家堅持獨身,並不是因為認為性是一種罪惡,而是因為考量到性行為所造成的後果。」達賴喇嘛解釋道。
同性戀是人類追求
肉體歡愉的另一個方法
達賴喇嘛顯然對同性戀的問題也有獨到的看法,而不像其他佛教僧侶直截了當的譴責。面對這個問題,他沉思了一下說:「同性戀當然不能繁殖下一代,但它是否因此而錯誤?我不知道。我認為這是人類追求肉體歡愉的另一個方法。」
他是否覺得同性戀違反自然?是否認為這是不正常的行為?他說:「如我所說的,這是另一種追求肉體歡愉的方法,追求歡愉算是違反人性嗎?我不能為其他人定義肉體歡愉是什麼。」
達賴喇嘛赴美訪問時,曾被問到他對同性戀的看法,他先對這樣的行為有所責備,但後來又說了一些和我訪談時相同的論點,他說:「如果兩個人並沒有誓言守貞,而兩人也未因這種行為受到傷害,那麼為什麼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由佛教僧侶口中說出這樣的答案,幾乎就像教宗支持墮胎一樣教人吃驚。顯然達賴喇嘛雖接受這樣的行為,認為這是某些人的喜好,但他心中也有矛盾。他似乎並不完全認可這樣的行為,卻能夠理解它,並沒有把它妖魔化,也沒有視之為離經叛道。他對這個行為不作評斷,雖然他早年所受的教養可能會譴責這樣的行為。
問他是否錯過了這樣的歡愉,他答道:「我不考慮這些問題。我當然也有可能享受這樣的歡樂,但事實是我已經決定不追求它們,而且做到了,只是或許並非人人都能做到這點。」
男人若輕視女人,
就註定衰敗的命運
到目前為止,皈依三寶的年輕人究竟有多少人昇華了他們的慾望,並沒有仔細的研究,在人壓抑強有力的自然慾望時,不免會有緊張壓力,在達蘭莎拉有?#92;多年輕僧侶,其中大半是十幾廿歲,他們都說在僧院的生活十分嚴格,讓他們不致走上歧途。不過有些人承認,他們在守貞一事上不免受到誘惑。一名不肯留名的年輕僧侶就說:「我知道自己絕對比不上達賴喇嘛,雖然他一直說他是普通的僧侶,但大家都知道這不是真的。像我這樣的人才是普通僧侶,我承認自己時常受到誘惑,但我努力抗拒。我對佛學很有興趣,但守貞不是那麼重要。」另一名僧侶的看法比較大膽:「佛教界應該明白,要作僧侶未必需要獨身。我們怎能排斥當初帶我們來到世上的事物?若無佛陀,能有佛教嗎?如果佛祖的雙親守貞,能有佛陀嗎?這讓我迷惑不已。」這樣的想法並不普遍,即使普遍,也不會如此輕易地表達出來。這兩位僧侶都才剛入寺院不久,可以想見對新生活的要求頗感沉重。
和佛教守貞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修道生活似乎很少看到女性。達賴喇嘛說:「這是個人的抉擇,佛教並沒有禁止女性皈依三寶的禁忌,女性和男性受到同等的待遇,而且在?#92;多方面甚至比男性還優異。」
「由佛教最高的傳統瑜伽部(Yoga Tantra)來看,男女並無差別,甚至還有一些觀點,比如男人若輕視女人,就註定衰敗的命運。但女性若輕視男人,卻未必會因此衰亡。這常使男人感到嫉妒。」他說。
在訪談達賴喇嘛時,有個有趣的插曲,那就是他的助理會告訴你,可以盡量提問,百無禁忌。他的祕書丹增格西哲通說:「法王喜歡困難的問題,這能讓他思路清晰。」因此我問達賴喇嘛是否曾有女人對他送秋波,他說:「縱使有,我也不知道。我不以性別或外表來看待其他人。」
講到人際關係,他說:「我認為有兩種關係,一種是以性或外表的吸引力為主的關係,其主要的目的是肉體的滿足;對這樣的關係,我沒有任何評斷,但這基本上是兩個物體之間的吸引力。第二種不是以外表或性為主,而是以更深一層,以欣賞其他人的性質和特色為重,這樣的關係比較好,因為它們免除了肉體吸引力造成的緊張。」
達賴喇嘛是否有私人的友誼?「我在全世界當然有很多朋友。我不在乎表面的約定,而相信愛與同情。我所結交的朋友通常是不期待報償的,我也由好友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本文選自即將由聯經出版的《達賴喇嘛新傳──人、僧侶,和神祕主義者》)
出自:聯合新聞網-聯副http://udn.com/NEWS/READING/X5/4055113.shtml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不願只是這樣...

2007.10.9 真正上過「政府與企業」之後...
很快的大一過了,感覺學的東西很模糊,因為大部分都只是概論性的課程而已,在加上自己又懶惰,看的課外書太少了,暑假也沒讀多少書...。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一年級實在太混了,畢竟在社會學門裡,要讀的、要了解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雖然說其實我也不是很確定自己的性向,但這應該也不是很好的理由吧,至少我覺得,正因為什麼都不懂所以要更勇敢的去碰觸未知的事情,我們要做的不是等待興趣的到來,而是積極的去尋照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像暑假我看了《別鬧了,費曼先生》、《愛因斯坦和他整死人的相對論》等一些科普的書,這些似乎都是平常很少接觸,甚至覺得遙不可及的,其實看過之後,讓我對科學產生了興趣(哈),我覺得黃武雄教授在《學校在窗外》(哈,真謝謝白馬的推薦)中說︰「學習動機也是學習的一部分」,這段話我深感認同,所以其實老實說有時候我會有一點適應不良,因為我實在不想只讀一些死板的教科書、一些過於抽象的言論而已,我希望能獲得更多啟發性的問題和思考方向,然後從中靠己力去找資料來學習,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思考體系。我需要的不只是知識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學問,如何將知識真正與生活結合...,其實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們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但,如果人不懂的思考,沒有活潑的心思,對生活沒有好奇,那即使有在多的學問也像一灘死水,久了也許就乾涸了,所以創意、創新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侏儒才可能看的更遠。

好吧,上一段除了抒發一年來的心得之外,其實還有檢討的意味,我真的很不希望白白過了大學四年,所以我一直很急,想要修很多的課,希望自己能夠瞭解許多的事情,但我發現我碰到問題了,其一,我不知道到底什麼叫"學習"?難道上課聽一聽就叫做學習?老師教的一切就是學習的全部?其實我一直很疑惑,但偏偏自己又懶惰(好吧,我承認這就是問題所在),所以大一就這樣虛度了(嘆);其二,想修的課程實在太多了,但是時間有限,所以開始面臨了選擇,這時候,我想是應該要用經濟學分析的時候了(笑)。

如今大二了,我選了兩門課︰政治社會學、政府與企業,選課之前聽說這兩門課都不太好修,其原因不外乎︰報告很多(政治社會學,一章節讀一本書寫3000字心得,大概上學期3篇、下2篇)、份量很重(政府與企業,一週一本指定閱讀,老師上課會咄咄逼問)。但我就是想挑戰自己,因此就以初生之犢不為虎的心情選了課,而這兩門課據說也主要是以討論的型態教學,所以很吸引我,因為我想嘗試不同的學習方式;同時他們也都訴求要讀課外書,因此我想藉此好好砥礪自己多讀一些書。另外我也在暑假思考讀書會的事情,我希望和同學建立一個可以討論的空間,當然我仍希望以相關課外書為主,不過經過我在MSN上和同學(其實只有一個)討論之後,發現其實大家都有自己的考量,有些當幹部,有些人雙主修或輔修,有些人要打工,所以看來是難以達成...。幸好,開學不久就看到台大政大碩士班的學長姐準備辦個讀書會,當然讀書會的定位是以讀相關領域書籍為主,同時也以此分成四組,每組上限20人,一方面希望可以對課堂的知識有更深入的體認,一方面也希望對將來要考碩士或國考的人有幫助,我覺得算是蠻嚴謹的規劃──一週一本以上(各組不同)的指定讀物,同時討論的前一天要先發表心得或摘要,討論時不特定的找人作導讀...。嗯,考慮之後,我參加了,我想機會難得,雖然我書讀的還太少,而且修課也不輕,但我真的不想錯過難得的機會,所以只好硬著頭皮上囉。

幸好(我還真多好運呀~),政治社會學老師大概有鑒於學長姐的一些哀怨,所以這次就只要交一次期末報告就好了,讓人輕鬆不少,但若以實際情形而論,其實還是要多讀課外書才行,因為老師講課畢竟有限,透過課外書可以對知識的認知更寬廣、更具體。上了幾次課之後,發現自己相較於老師的淵博,造成了「代溝」的情形...(其實也還好啦),不過老師接近談話的講課方式,似乎讓一些同學無所適從,因為就有人跟我說他抓不太到老師的重點、不知道考試會怎麼考,其實,我也是有點疑惑他會怎麼考,但若以上課而言,其實老師就只是提出一個概念,然後用許多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概念罷了,所以其實只要抓到概念就行了,我想他會不清楚老師的重點應該是因為老師用了例子對我們比較陌生罷了,同時他也較於在意考試吧,所以迷惑了,對我來說就是抓住概念,然後要多讀書啦!!!(我想我也許應該跟他說︰enjoy在書海中吧~不要管考試啦)

另外政府與企業,老師很不一樣,他自己說他放棄蠻高的職位來教書,也因為這樣,所以他並不像一般的學者,他應該有不少的真實經驗可以講述,同時他也非常「現實」(或說"實際"?),有些人可能會沒辦法接受,像是有人就會說他有言語的暴力等等,其實我第一次上他的比較政府就覺得他很"奇怪"(或特別?),我想是因為他說出來的話真的很"不一樣"吧,例如︰他會說他喜歡跟聰明人在一起,不喜歡跟笨蛋在一起,因為跟聰明人在一起至少不會變笨,甚至還可以激盪出火花...(為避免斷章取義,我想這樣就好...)。其實,我想他出發點應該都是好的,只是他用他覺得好的方式表達...。今天上完這門課之後(其實這才是我最想說的一部分),我覺得有一點挫折,老師上課的方式是針對指定閱讀部分先提出一個核心問題,然後找一些人回答,同時在同學回答的過程中,老師會不斷針對回答的內容質疑提問,直到講不出來或講到關鍵為止,一個又一個,之後老師會請一些同學彙整重點...。主要的上課方式就是這樣,但是一問一答之間其實是很快的,不得不讓人神經繃緊,今天令人挫折的地方就在於回答的幾乎都是大三以上的,而我們大二的就像老師說的︰腦袋像一團醬糊。老師自己也說,他很希望丟出一顆球出去之後,能一直不要墜地,甚至還能引出許多的球...;他又說,他就是會不斷用問題來"榨乾"我們,希望能激出火花;同時也要我們不要人云亦云,儘量用自己的語言說,不要背標題;從生活中找例子來討論...等等。其實站在老師的角度,我很肯定老師的做法;站在學生的角度,我也覺得是很重要的學習。今天的課真的讓我又重新思考了一些問題,同時也沒什麼心情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了(因為老師在上一些比較基本的東西...),當然,我沒有翹課,我只是在想我的問題而已...(笑)。

其實我真的比較喜歡老師上課講生活化的東西,因為很多課其實只要重要的概念點一下,其他回家自己看就好了呀,我覺得老師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在啟發上、知識經驗化上,當然,都是跟教授課程有關的內容,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好理解在上什麼,但是這受限於教授的經驗,所以大多只能退而求其次啦,那就是靠自己吧,對現實生活中相關的事情多思考、多提問,我想大概也只能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