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0
最近政府與企業談到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政府角色,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思考,讓人很興奮,接下來就會讀到共產主義、國家理論、依賴理論等等,我相信到時候會有更多東西可以思考,除此之外,像是總體經濟學、政治社會學、公共政策等,這些課都讓我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和觀點去思考所學,當然,這都是拜諸位老師所賜,讓我往往能從他們上課的談話中去思考很多事,同時我真的覺得︰能思考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喜歡這樣做學問的方式。其實我覺得總經老師說的很好,他說︰很多人學經濟都只會用數學思考,好像沒有數學就無法解決經濟問題... ...其實學經濟還是用經濟邏輯來看會比較好,因為隨著時代的改變,會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所以有時不能只是用過去的數學模型來解決現在的問題,因此,最好再思考經濟問題時能回歸經濟面來看事情,所以每年教書我幾乎都不用數學。嗯~~老師說的這段話我深感認同,其實數學就是一種語言,而在語言的背後就是經濟的邏輯,所以要真正學會經濟學(或說登峰造極)我想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不過聽老師說,要把經濟真的完全弄懂還需要一些天份咧~)。我想就因為老師的信念,加上最近都在讀思想的東西,讓我平靜的心湖好似投入了一塊石頭,一陣陣泛起了波波漣漪,我突然瘋狂的想讀思想的東西,甚至懷疑為什麼我之前都沒想過要多讀一些思想的東西?因此,我已經在計畫大三時要修經濟思想史和社會思想史(希望不會衝堂~註記︰嗯,記得找機會問一下白馬社思上什麼),這真的令人興奮不已,思考的威力真迷人...哈哈~我應該不會走火入魔吧。
其實我覺得社會學門就是這樣,雖然有很多科系,但都只是真實社會的一部分而已,但真實世界並不是分裂的呀,他們是環環相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甚至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很多層面的影響都是打破國界的,因此,我想更真實的了解這個世界,這就我最深層的動機吧。此外,最近我也想讀一些科學相關的東西,比之前讀的科普再深入一點的東西,當然,主要應該還是思想的東西,哈,像是科學的價值、相對論、測不準、蝴蝶效應...等等,我想在思想的部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應該是可以有關聯的,我相信這將會很有趣。
其實思想遠非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已,他還必須跟現實生活作結合,所以像是政府與企業、讀書會等這樣可以討論的空間其實是很重要的,當然自己也需要多留意一些新聞、報章雜誌的訊息等等,這樣討論才有意義,畢竟這是為自己的觀點辯護的例證,而且也是聽懂別人如何論證的基礎。說真的,我很喜歡這樣做學問的方式,可天南地北的談理想,卻又不與現實脫節,哈,好吧~我承認這還僅是理想而已,但我希望達成...。其實真的要做到這樣,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像是瞭解多元價值、尊重多元價值、學習謙卑、了解自己的"界線"、學習聽別人的論證過程、完整論述自己的想法...等等,討論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民主的素養,不只是表面而已,同時也應該是內心的虛心;不只是瞭解自己的觀點而已,還要聽懂別人的觀點,而且不是誤解或曲解;最後,就是必須認真的面對自己,問問自己︰我的"界線"在哪裡?這個想法來自朱敬一和林全合著的《經濟學的視野》(其實這要感謝momoko,是momoko介紹《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這本給我,所以我才又找朱敬一教授的書來看的~),書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類似以下的話︰如果對一個學科你不知道它的界線(或侷限、限制)在哪,那你可能對這學科不是了解的很透徹...,這句話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讓我對知識又更加深入了解了一點,但同時我把它的概念推到個人,我想放在自己身上也是適用的,每個人因為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等等的不同,會產生自己對這世界認知的程度差異,進而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一些事情,甚至是產生歧視或一些非理性的行為,我想這都是要很注意的,其實說穿了,人還是應該回到根本,就像費曼先生在談科學所說的一樣︰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無知與不確定,這種存疑的態度是進步的動力。(好吧,其實我是想論證很多哲學思想是可以互通的~哈)
嗯~利用一些空間說一下我最近的體認...
我覺得大一的時候真的是懵懵懂懂的,除了認知自己上大學之外,好像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只知道不想重蹈高中三年的覆轍(就是太混了呀= =),想要好好努力,而且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想要了解這個社會,做一些事情...。其實這時候主要還是受到大哥的影響較深,他常會跟我說很多他近來閱讀的知見,以及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還有一些跟學校有關的事情,像是他跟我說他每次選課時總是會一道看其他系所的課程,然後選一些有興趣的課,也因此,我從之前只看有興趣的系所的課程,到現在是每個系所的課程都看過一兩遍;另外大哥還說了一些關於他"學弟"的事情,這個"學弟"其實他大概26歲左右,從加拿大回到台灣,幾年前和另外的五個人創立了一家公司(在加拿大),是跟智慧財產有關的事業,也因為這樣,他跟大哥很談的來(因為大哥也想創業),所以就產生了良好的互動,大哥說這讓他(指大哥)產生很多想法上的衝擊,當然大哥也跟我提到了一些他(指"學弟")的故事(有機會再說吧~~~其實我也忘的差不多了...心虛~),這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原來人外之人可以這麼靠近我們...哈。
總之,糊塗的大一過去了,留下的是一些從書本上摘下的片葉概念,雖然對世界大致上有了認識,但卻還是覺得遙遠,彷彿這世界只是在印象中捉摸不到的記憶,似假又真。直到我看了黃武雄教授的《學校在窗外》之後(白馬你真的太重要了~),以及上了政府與企業、政治社會學、還有讀書會等,這都讓我省思很多,現在的我彷彿夾在矛盾之間,很多事情等著我去思考、辨別、抉擇,這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辯證很類似,沒有誰對誰錯,只有適不適用。
說到這我必須談一下教育。其實我一直都很關心教育,因為我覺得高中跟大學差蠻多的,這不得不讓我對高中這樣的教育體制有了質疑,同時以經濟的成本效益分析來看,我覺得六年的時間(我加上了國中)只學到一點點的知識,這樣似乎不合經濟效益;當我們大多數的畢業生都坦承大考完之後很多東西都忘了之時,我不懂我們究竟花六年的時間在做什麼(我專指學習知識而言,並不論及學校的其他功能)?其實我必須坦承,有時我會有點憤怒,因為學習不只是這樣而已,不僅只是一大堆死的知識而已,當你跨過學校這面牆之後,是一大片寬廣的藍天,但似乎沒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跨過那面牆?甚或很少提及那面牆的存在...;如果說啟蒙是憑藉自身之力走出未成年的狀態,那麼似乎很少人真正告訴我們何為理性思維,或是如何走出未成年的階段...。不過,基於我對教育真的不是很全面的了解,因此我想我必須暫時收回我的憤怒,但我仍期望社會上許多人士應該要更認真的思考學習這件事,它並不是膚淺的分數就能代表的;同時我也希望國高中的教育能更有彈性一些,不要讓知識變成一種迷信,一種教條式的言論,那只會揠苗助長而已,學習的空間應該是很寬廣的,如果連專家都無法確定的事情,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似有若無地把它變成肯定的呢?好吧,我忽然覺得我有太多怨懟了,代表我的修為欠佳,我想這也許都還只是我的偏見,畢竟我高中時沒真正好好讀書過,但我仍希望學校能提供多元的價值讓同學思辨,更多討論的機會;不要永遠只在趕一些彷彿與生活無關的課,至少要能更生活一點,多一點時事;提供一些課外延伸閱讀,甚或可以加以討論...。當然,我想這也許只是我的理想吧,現實往往不如想像中的簡單,唉。 (其實我現在會很喜歡momoko以問題導向的做法,畢竟這是思考的源頭,不過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只怕是"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呀~)
其實從國中開始,我一直覺得好老師的定義是︰課教的至少還可以,但要說些課外的東西,像是時事、個人經歷、平常思考的事情...等等,至於教的很好但卻不會說些課外事情的老師,在我心中的排名可能不及前者,因為其實很多時候只要老師有點到重點,重要觀念有抓到,那其他枝微末節其實自己也能讀,但老師如何看待一些事情、如何思考,這些卻是書本不會教的,所以我很愛聽老師說一些"閒話",我覺得這才是上課最大的樂趣。(好啦~我承認其實我很懶,我想聽一點輕鬆的話題,這樣可以讓腦袋放空...哈~)
不論如何,如果十二年國教可行的話,我希望政府多重視一下教育上的規劃,盡量設法建置一套較完整且連貫的教育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