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中國電子商務的未來與展望

ZDNET China 消息:寨克報導  2001/05/24 16:24:06

如果你的網站沒有出口到中國,你將失去一個世界性的機會。今年2月7日的《華爾街日報》網站上,有一則廣告這樣寫著。
美國公司Accenture(原Anderson Consulting)(www.accentrue.com) 推出了一個以中國山水和人物為背景的整版跨頁廣告說著:「到2007年中文將成為第一網路語言」,廣告的最下角是Accentrure公司的經營範圍:「諮詢、科技、外部協作、聯營、風險投資」。
在美國,輿論左右著人們的視聽,看一看過去一二年裏,美國主流媒體對國內電子商務的報導,就可以瞭解美國人對中國電子商務的關注程度。
據全美最大的新聞資料網Proquest(www.proquest.com)不完全統計,1998年至2000年的時間裏,全美媒體關於中國網路發展和電子商務現狀的報導和文章有將近90篇,而且集中在2000年。而美國新興的線上雜誌「電子商務時代」(E-CommerceTimes,www.ecommercetimes.com),近年來關於中國電子商務的專題報導就有2600篇之多。
除了文章的篇幅之外,越來越多的美國主流媒體開始關注中國IT產業、網路發展和電子商務的現狀和未來,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商業周刊》等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另外,在美國擁有大量讀者、頗具權威性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以及總部設在香港的《遠東經濟評論》也加入到對中國電子商務報導的行列。這些媒體以不同的新聞體裁,如人物專訪、研究分析、綜述、報導評論、實地採訪等手法,系統地把中國電子商務的狀況介紹給美國的讀者。總結這些報導和分析,可以看出美國輿論對中國電子商務的現狀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像Amazon.com或是eBay那樣的美國模式的網站並不是為亞洲市場而設計的」,照搬美國的模式並非一定行得通。
「滑鼠+水泥」:一條中國電子商務的可行之路以《華爾街日報》為代表的一種觀點認為:由於中國在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包括信用體系、配送體系)的建設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就現階段而言,「滑鼠+水泥」的策略不失為一種明智而可行的電子商務策略。
中國概念股下跌的背後仔細探究中國概念股下挫的原因,實際上是美國投資人開始對整個「網路經濟」的規模特別是「網路股是否可以盈利」這一問題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和擔憂。
看好中國電子商務的前景美國的媒體和研究機構對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預測多以新聞報導的形式出現在美國各大媒體。其主要的觀點是:中國的電子商務將是一個「市場機會與風險並存」的市場。

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
美國媒體普遍關注的中國電子商務的三大問題是:產業結構、信用體系和配送體系。2000年5月號的《工業周刊》在評論中國電子商務現狀時認為:雖然中國電子商務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受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制約:(1) 信用體系。中國人傳統的購買行為和付款習慣多以現金交易為主,「信用卡」在中國目前還只能算是銀行「現金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而信用體系是電子商務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所以,中國邁向真正電子商務的道路任重道遠。(2) 電子商務的配套設施不健全。其中,配送體系的落後阻礙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該媒體還大膽地論證:「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Dotcom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美國的市場調查諮詢機構Gartner Group對此也有同樣的看法。這家機構對亞洲包括中國的Dotcom公司發出了類似的警告。該公司亞洲研究總監JoeSweeney表示:到2004年,由於增長緩慢的在線廣告和日益惡化的財務狀況,亞洲網路公司將有85%倒閉或被更大的公司吞併。他強調說:」像Amazon.com或是eBay那樣的美國模式的網站並不是為亞洲市場而設計的」,照搬美國的模式並非一定行得通。
除了信用體系和配送體系兩大障礙之外,這篇文章還分析說,中國電子商務目前僅僅是區域性地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廣州,它所形成的是一個區域性的市場,而地區的差異性是中國電子商務的另一大障礙。比如中國大部分的人口分散在偏遠的農村,基礎設施亟待改善。地區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均衡會對整個系統產生影響。這些地方差異性因素在整個的投資過程中是不能忽略不計的問題。文章提醒華爾街的投資家們:既不能忽視中國這個未來貿易潛力高達7000億美金的市場,又不能夠簡單地認為通向中國電子商務的道路是一條輕鬆的「坦途」。
去年 7月28日《華爾街日報》以「Internet 吸引眾多人數,花錢人數寥寥 」為題,分析了中國網路資訊中心 (CNNIC)發佈的「中國網路用戶的研究報告」的部分研究結果。文章對中國網路用戶的數量、收入、消費能力、對網上廣告的態度等問題都有如實的轉述和報導。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事實是,美國的9000萬網友(截至2000年7月)中,30%的網友平均每年消費在1000美元以上。而中國1700萬網友(到2000年7月)中,2/3的網友收入少於240美元。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大陸B2C的規模和消費能力目前還與美國相去甚遠。

「滑鼠+水泥」:一條中國電子商務的可行之路
以《華爾街日報》為代表的一種觀點認為:由於中國在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包括信用體系、配送體系)的建設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就現階段而言,「滑鼠+水泥」的策略不失為一種明智而可行的電子商務策略。
最近,美國出現了一個時髦的新名詞「整合零售」(Integrated Retailing) ,即純粹的網上企業(Click)與傳統企業(Brick) 形成的策略聯盟,網上企業通過市場行銷的手段吸引大量的網路用戶,而這些網路用戶需要購買商品時可以有選擇地在網上或者零售店裏購買。這樣,網上企業把大量的客戶轉化成了零售店裏潛在的用戶,從而增加了銷售額。同國內一樣,非常多的美國人擔心網路安全問題而不願意網上購物,因此傳統的零售業並沒有因為網路零售業的興起而衰退,相反,網上企業還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潛在的客戶。
在美國,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整合零售」案例,比如:美國最大的網上寵物店Petopia和美國最大的寵物零售商Petco相互融資成為戰略合作夥伴,就是一個成功的「滑鼠+水泥」的典型。AOL與時代華納的合併是另一個好例子。 以零售鮮花起家的1-800 Flowers為了適應網路用戶日益增長的網上消費的需求,把鮮花零售店同時搬到了網上,並將公司的名稱改為1-800-Flowers.com 。
難怪《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說:」無論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的時機是否成熟,你必須使你的生意滿足市場的需求」。言外之意,中國市場出現了電子商務的需求,無論它現在多小,你都必須滿足它。

中國概念股下跌的背後
提到「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電子商務」,不能不提到以新浪、搜狐、網易,中華網、亞信所代表的中國網路科技概念股。他們是美國那斯達克的一支新軍,也是大陸許多人關注的焦點。然而,美國那斯達克在2000年一年之內跌幅高達 39.3%,從而使整個中國概念股也隨之全面下挫。仔細探究中國概念股下挫的原因,實際上是美國投資人開始對整個「網路經濟」的規模特別是「網路股是否可以盈利」這一問題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和擔憂,因而波及那斯達克所有網路類型的股票,而不僅僅是中國概念股。投資人對中國網路企業的盈利未來所持有的擔心,導致中國網路股隨大盤整體滑坡。
其實,投資市場上資金不足的狀況在去年的中後期已經出現了。據紐約一家叫VentureWire 的金融投資公司統計:去年3月份有77個B2B模式的交易市場(E-marketplace),共獲得了8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到8月份僅有35個B2B平臺得到了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投資者們的投資速度和力度顯然是放慢了。以前從不考慮網路公司盈利的投資家們現在更注重對可行性、經營模式、盈利的實現性的分析和研究了。這一現象還表明:電子商務單靠一個好的點子、一份好的市場策劃報告或者跑馬圈地式的行為已經沒有太多的可能得到投資家們的青睞了。中國電子商務的暫時低潮只不過是全球電子商務低潮的一個協奏曲而已。難怪「中國人網站」(已並入搜狐)的CEO Michael Robinson去年9月份對美國《廣告年代》的記者說:「由於財政原因不得不解雇270位員工中的102位」,「我們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看好中國電子商務的前景
美國的媒體和研究機構對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預測多以新聞報導的形式出現在美國各大媒體。其主要的觀點是:中國的電子商務將是一個「市場機會與風險並存」的市場。Gartner Group預計:到2003年整個亞太地區電子商務的交易量將達到3400億美元,其中B2B 交易量占80%,將達到2720億美元;2005年,中國的網上用戶人數將超過日本。
美國另一家市場調查公司萊曼兄弟認為:2005年中國在B2B交易量上將僅次於日本成為亞洲第二大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時報》評述中國高科技發展時認為:「中國到201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高科技產品市場,並超過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甚至有可能超過日本」。對於網路公司普遍關心的網路廣告問題,美國《廣告年代》雜誌做了如下的分析:中國的網上廣告就目前的成長速度和廣告量都十分不夠。「敬而遠之」是目前中國廣告客戶的普遍心態。最近一份新的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到2004年中國的網上廣告將達到4億多美元。
1999年10月4日,美國《經濟周刊》刊登了對幾位元中國年輕一代網路經營和探索者的採訪。其中,重點筆墨留給了中國第一家從事網路廣告與網路推廣研究的機構--「網路廣告先鋒」(www.wisecast.com)的總經理任向輝身上。文中對任向輝創業的艱辛和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均有報導和描述。而在對中國網路精英的報導中,最有份量的要算去年8月26日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刊發的,對B2B網站「阿里巴巴」(www. alibaba.com) 執行長馬雲的專訪。文中談到了「阿裏巴巴」將中國的小企業與全球的供應鏈相連接的電子商務策略 ,以及馬雲創辦「阿「巴巴」的經過。透過這些人物專訪以及與他們的對話,西方記者感覺最強烈的是,中國年輕一代的網路先鋒們在電子商務和網路發展方面作出的積極的、不懈的努力和強烈的進取精神。難怪一些美國記者認為:網路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得到了整體提升,那種願意與外部世界競爭的強烈願望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國網路雜誌《電子商務時代》對中國電子商務的評述,代表了大部分美國媒體對中國電子商務前景的看法:「無論你是否想與中國打交道(喜歡或是不喜歡,中國將成為美國下21世紀最大的貿易夥伴),如果你的網站沒有出口到中國,你將失去一個世界性的機會」。(編輯:李博)

中國電子商有兩大隱憂待克服
CNET新聞專區:綜合外電  2004/09/21 13:05:30

金融與郵政系統不良正阻礙中國網路購物市場的發展。
上海人Lin Ying透過網路銷售玩具熊,買家堅持要到熱鬧的人民廣場完成交易。
這位28歲的會計師說:「它是一個巨型的維尼熊玩具,競價者出價350元人民幣,所以他當然要看看實物了。」
由於網路欺詐時常見諸於報端,以及郵局派送的問題,這種「實體」交易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領域一種必須,但卻也帶來相當的麻煩。
但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網路購物市場可能永遠無法發揮出它的潛力。
上海艾瑞市場諮詢研究公司(iResearch)的資料顯示,去年,中國的網路購物的市場額份是42億人民幣(5.075億美元),預計今年的市值值將倍增。如果上述限制因素得到解決,中國的網路購物將前景無限。
國際網路零售大廠,包括eBay、雅虎、Amazon.com去年都已經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公司用於收購中國本土公司的資金已經達到3.75億美元。
網路購物的顧慮
產業人士指出,中國9千多萬的網友當中,僅有10%的人透過網際網路購物,在美國,這一數位為38%。
中國第二大線上拍賣網站淘寶網的總經理孫彤宇(Toto Sun)說:「中國人想進行網路購物,但很多人害怕邁出這第一步。」
他說:「他們有很多顧慮,比如線上付款是否安全?所購商品是否是假冒偽劣商品等等。」
百度的財務長王湛生(Shawn Wang)認為,這些問題正在阻礙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公司百度擴展業務範圍的腳步。
王湛生說:「電子商務是我們正在很認真考慮的一個拓展方向,我們將關注這一領域的發展。」
分析師指出,中國四分之一的網路交易還是由個人來完成的,僅有30%的網路購物透過網際網路途徑來完成的,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現金為主的社會。
目前,中國的信用卡持有者大約有2百萬,而中國的人口有13億。
為了增加信用卡的普及程度,攜程網路本周宣佈,將聯合招商銀行發行一種旅行信用卡。
eBay中國易趣公司的負責人邵亦波(Shao Yibo)認為,缺乏信用付款系統是造成中國網路交易低下的主要原因。第二季,eBay易趣的交易額為6300萬美元。目前,eBay的線上交易付款支援商PayPal已經在北京聘請顧問人員,他們正在謀求進入中國付款市場,現在,國內的線交易付款支援主要依靠銀行以及行動運營商來完成。
郵局問題
中國的線上交易也受到郵局遞送系統的影響。
但隨著中國逐步開放其快遞市場,中國郵政很快將面臨來自諸如DHL、UPS與聯邦快遞(FedEx)的競爭。
中國的當當網以及卓越網路經在嘗試新的郵政機制,比如,組建由年輕人構成的自行車郵政隊伍,這些郵政員會負責收取用戶的付款,並上交公司。
當當網的創始人俞渝(Peggy Yu)說:「我們希望充分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優勢。」

沒有留言: